信息来源:《中国会计报》1月20日2版
时隔15年,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总框架迎来首次修订,对行业发展意义重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近日修订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胜任能力指南》(以下简称《指南》(2022年)),以行业人才发展“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拓展并明确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梯队的范围,优化了行业人才胜任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对行业人才成长各阶段应具备的能力提出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中注协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财政部党组关于行业人才建设的具体要求,立足国情、保持动态国际趋同,指导行业人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行业人才胜任能力提出新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行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部署和要求。
胜任能力要求的迭代更新
胜任能力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型、专业型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基础。2007年,中注协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以下简称《指南》(2007年))提出首个适用于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总框架,为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指导和理论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行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指南》(2007年)已不能完全满足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系统性、前瞻性、可行性指导的需求,需要通过修订《指南》(2007年)逐步解决相关问题,切实发挥指南对行业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中注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中注协制定了分级分类、整体推进,以人为本、服务实践,立足国情、对接国际三大工作原则,有序有效推动修订工作。《指南》(2022年)以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国家建设能力为目标,明确了行业人才胜任能力的理论和实践两项标准,构建了符合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知识和工作三大体系,聚焦有意愿进入会计师事务所从业的人员、会计师事务所助理人员、注册会计师、合伙人四阶段人才的能力建设,对标行业“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打造“五型”行业人才队伍的要求,形成了培养体系完整、人员层级清晰的行业人才胜任能力框架。可以说,《指南》(2022年)是与时俱进地对行业已有胜任能力要求的一次迭代更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丽红表示:“此次修订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深刻认识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刻认识自身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深刻认识自身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础上而推出的具体举措。”“这不仅有利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也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意义重大。此次修订反映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全面落实党关于行业人才建设的具体要求,抓实抓牢行业人才工作的具体举措,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陈丽红解释道,我国经济高质量纵深发展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提出新需求;注册制的全面推行和新证券法的具体实施对行业服务质量和诚信度提出新要求;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新业态也对行业的多元化、信息化、专业化、全球化提出新场景。强化行业人才培育,能更好地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于新时代与新格局下各行各业的发展要求。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总部负责人楼诗景对此表示赞同。她表示,行业人才的胜任能力应当与时俱进,行业的各相关主体需要在《指南》(2022年)的指导下科学吸收和培养符合相应胜任力的专门人才与复合人才。
四方面修订亮点突出
《指南》(2022年)共包括总则、有意愿进入事务所从业的人员的胜任能力、事务所助理人员的胜任能力等九章。相较于《指南》(2007年),主要进行了四方面修订。一是《指南》(2022年)适用的对象由“注册会计师”扩展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并针对有意愿进入事务所从业的人员、事务所助理人员、注册会计师、合伙人等四个职业发展阶段进行规范。“这一方面拓展注册会计师的培养源头,将有意愿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和学历教育阶段人员纳入规范对象;另一方面,细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内人才不同阶段培养的具体目标,考虑注册会计师与合伙人在管理能力上的差异。”在陈丽红看来,这一改动体现了行业人才“全生命周期”培养的要求,并把更多主体纳入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例如,《指南》(2022年)提到高等院校应在行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与时俱进构建胜任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明确胜任能力体系包括政治能力、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实务经历和国际化能力,知识体系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商业和组织环境、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等22个专业化知识领域,为各层级行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系统有效的指引。三是增加对行业人才胜任能力是否达到要求的评判方法。用“全生命周期”理论作指导,不仅规定胜任能力各项指标,同时提出是否具备相应胜任能力的评估方式,便于各培养主体在实践中更有效地应用本指南。四是丰富完善对“特定环境、特定行业或特定业务对胜任能力的特别要求”。楼诗景对此尤为印象深刻。“特定情境的胜任能力是应对行业信息化、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她表示,《指南》(2022年)明确了在特定环境(如跨境审计业务)、特定行业(如金融行业)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或执行特定业务(如ESG鉴证业务、可持续发展信息鉴证业务、信息系统审计业务)时,项目组应当具备特定的胜任能力,可谓意义重大。
“落子开新局”彰显人才动力
《指南》(2022年)为提升新时代行业人才胜任能力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引。对照《指南》(2022年)要求,推动行业切实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行业人才胜任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为推动行业做强做大、“走出去”提供持续人才动力,需要会计师事务所、财经类专业院校、各级注协共同努力。对此,楼诗景表示,事务所作为行业人才的主要使用主体,要做好人才的“选用管育留”以及人才的全生命周期培养,在人才吸纳、内部晋升、内部培养中都应当以《指南》(2022)为指导。在人才吸纳中,应打破专业限制或传统的筛选标准,根据胜任力特质,扩大人才吸引范围;在内部晋升中,设定科学的职级体系和考核晋升标准;在内部培养中,以《指南》(2022)中的关键胜任力为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开发。陈丽红则认为,开设财经类专业的各高等院校应围绕新时代新格局下行业人才胜任能力发展的新要求,从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师资引进与培养到学生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实习实践以及就业升学等多环节进行深度优化。国家会计学院可进一步采取全流程闭环管理育人模式,推出从注册会计师考前辅导、助理人员入门培训,到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再到行业高端人才培养的全流程的人才培育课程。各级注协围绕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建立健全涵盖人才“选、用、管、育、留”等各方面、全链条的行业人才工作制度体系,持续完善“制定—实施—评估—完善”的制度体系闭环管理机制。事务所应按照一体化管理要求,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和梯次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内部培训制度,并将员工参加培训的情况纳入员工职务晋升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培训效率效果。中注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落子开新局”,接下来,中注协要坚持制度建设的“闭环管理”原则,加强对《指南》(2022年)的宣传解读,推动全行业以及院校、国家会计学院等行业人才培养相关主体对《指南》(2022年)的理解,在推动行业人才能力培养和提升上切实发挥作用。
(作者:本报记者 高歌 责任编辑:高歌)